|
楼主 |
发表于 2016-2-3 16: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内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超15000件、3300件。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6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中科院合肥大科学中心获批筹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等城市组团展现新姿,市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0%。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新桥国际机场、合肥南站、合肥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逐渐形成,国省公路干线、水运航道建设不断升级。城市路网持续优化,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公用设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天网工程”“数字城管”“公交都市”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坚持“全域合肥”理念,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3%。五县(市)在融合发展中实现提质提速,全部进入中部百强县,肥西、肥东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37%。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养殖业比重超过50%,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呈现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态势。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美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准,生态湿地、山体修复等环巢湖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巢湖西半湖水质得到改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85%提高到98%,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滨湖湿地公园、蜀峰湾公园等建成使用,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4.4%提高到46%,人均公园绿地由12.2平方米增加到12.9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森林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荣膺国家森林城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50亿元以上,惠及人口超过3000万人次。创业就业示范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83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0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90元。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510元,农村居民保障标准年人均不低于2100元。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气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日益健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幸福城市、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三次捧得“长安杯”。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意见,确定8大方面、43个领域、237项改革任务。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光伏精准扶贫方式、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引领示范全省、彰显合肥特色的改革成果。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69项改革被纳入国家试点范围。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累计完成招商引资1.27万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95亿美元、年均增长13.2%。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9家,与央企合作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58亿元。合肥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港等八大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开通国际货运航班。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03.4亿美元,年均增长14.8%。合肥经济圈一体化步伐加快,成为长三角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合作交流不断深化,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等与皖北结对合作项目顺利实施。
“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安徽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成果。这五年,全市上下坚持改革开放,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引领新发展;坚持真抓实干,锲而不舍扭住发展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持之以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项目带动,千方百计推动发展提质提效;坚持市场导向,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民生为本,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坚持用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一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分类指标 单位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经济
发展
(5项) 生产总值(GDP) 亿元 — 12左右 5600以上 12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13000 12000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亿元 — 18 23600 19.6
其中:工业投资 亿元 8500 16左右 8500 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50 15左右 2183 16.9
财政收入 亿元 930 13左右 1000.5 14.5
结构
调整
(6项) 三次产业比 % 3:55:42 4.5:55.5:4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 15左右 2255.7 15.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23 23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 10 2260 10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3 3.2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8 12
城市建设(3项) 建成区面积 km2 420 420
市区常住人口 万人 430 435
城镇化率 % 70 70
资源
环境
(9项)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54.9 55.79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吨标煤/万元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6 6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吨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二氧化硫 吨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氨氮 吨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氮氧化物 吨 达省控目标 达省控目标
污染
处置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98 98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资源
环境
(9项)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6 46
森林
增长 森林覆盖率 % 28以上 26.8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700 700
人民
生活
(5项) 年末总人口 万人 766 自然增长7‰ 780 自然增长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38100 15 32080 统计口径调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3900 16 15890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累计) 万套 23.1 26
人均期望寿命 岁 79 76.6
社会
建设
(7项)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161.5 184.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266 301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含新农合) % >96 96.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 9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8 122
新增就业人数(累计) 万人 60 83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4以内
对外
开放
(2项)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 亿美元 90 — 95 13.2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76 12左右 203.4 14.8
说明:以上增速均为年均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节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是合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追赶超越的黄金机遇期,是全力改善民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胜期,也是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关键突破期。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创新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十三五”时期,从全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深刻转换,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发展新主题。从合肥看,人均生产总值将由1万美元接近2万美元,经济社会处于创新转型升级的战略关键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新阶段,在城市化发展上进入现代都市区发展新阶段,在对外开放上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在环境建设上进入生态优先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上进入攻坚冲刺和规范成型新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