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213|回复: 2

[转载] 合肥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保护建筑,转自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官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11: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来源     http://www.hfww.org/
   

一,合肥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位于合肥市安庆路北的安徽省博物馆内,建成于1956年2月,是安徽省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11580平方米,展览面积7826平方米。
陈列展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砖混结构,面南背北,造型呈U形。正中主楼五层(第五层为塔楼),两侧副楼两层为展厅。建筑简洁壮观,平面规矩,中轴对称,庄严肃穆。主楼高耸突出,回廊宽缓伸展,是合肥市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三大建筑之一,建筑时代特色鲜明。
  安徽省博物馆是毛泽东同志生前唯一公开视察并作重要指示的博物馆。1958年他在视察该馆时发表的讲话“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成为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针,带来了解放后我国博物馆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在此前后,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几乎都视察过该馆,陈毅元帅为陈展大楼题写了馆名。该馆成为20世纪50年代全国四大样板馆之一。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在解放战争期间,继我军连续取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之后,国民党军队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歼灭,江北广大区域得到解放。淮海战役刚结束,渡江作战的任务便摆在面前。为了就近指挥渡江作战,中共中央决定由淮海战役期间成立的总前委指挥渡江战役。1949年3月下旬,由邓小平、陈毅率领总前委机关,饶漱石、张鼎丞等就率领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机关进驻肥东用到瑶岗村。
       在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人们对渡江战役期间的总前委旧址究竟何处,众说纷纭。其中有桐城、无为、枞阳、合肥等,许多教科书虽注明在合肥附近,但确址一直不明。由于渡江前夕,瑶岗一带驻军甚多,加上保密工作的需要,民间并不清楚瑶岗住了些什么人。另外,总前委机关在瑶岗仅有一月左右,随后便是渡江,接管城市、社会建设以及接连不断的反右、十年动乱、有关领导人连遭迫害,这段往事便逐渐为人忽视,以致于总前委旧址在何处成了一个谜团。70年代后期,为了加强征集革命文物工作,肥东县有关部门开始对瑶岗村的旧址进行调查,经过大量的内查外调,最终查明:1949年3月初,总前委参谋处长王德派人找到当时安徽省委曾希圣同志,曾鉴于合肥于1月21日刚解放,治安情况不好,总前委驻合肥的目标大,不利防空等因素,建议驻扎肥东瑶岗村,另可在合肥设办事处和接待站。
  总前委在了解到瑶岗村便利的交通位置之后,决定进驻瑶岗。这里东有店埠河,西有黄土岗,南有淮南铁路、合裕公路,北有合店土公路,水陆交通方便。周围村庄稠密,便于防空。再加上位置适中,处于渡江作战地段中心,可以指挥枞阳中线、泰州东线、湖口西线3大集团的渡江作战。瑶岗村今属肥东撮镇,东南距撮镇1.9公里,北距县城4.8公里,西距合肥环城路15.6公里。1979年4月24日的<新华日报>发表吴克斌<旌旗南指大江边>一文,率先指出总前委设在瑶岗――"陈老总和邓政委则将前委设置于合肥东南之瑶岗"。
  总前委机关3月下旬和华东局机关进驻瑶岗,邓小平、陈毅是4月2日抵达的,至4月25日清晨东去南京,先后在此一月之久。据调查统计,当时总前委和华东局征用民房115间,共2519平方米,现存52间,计1196平方米。已复原20间约700平方米。其中邓小平、陈毅、舒同住瑶岗村居民王万田家的两路四合院内,现已修复;参谋处驻张家祠堂内,现已迁建为纪念馆;机要处驻王世勇家;电话总机设在张成文家;两部电台设在邻近汪李村王先朝家,车辆放在旌湾村。当年驻地民舍,多数已毁翻建,仅存少数旧宅。1984年4月5日,肥东县人民政府将总前委旧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恢复旧址原貌,省、县政府拨款维修了邓、陈首长住宅,并迁移复建了参谋处住址张姓宗祠,作为“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建筑面积563平方米,陈列面积488平方米,于1985年8月1日建成对社会各界开放。988年设立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有总前委、华东局、参谋处、机要处、秘书处等旧址和后勤处、警卫营、总前委医院、防空洞、墩塘等遗址。旧址均为清末徽派建筑。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原是瑶岗村张氏支祠,建于清末年间。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复原维修,同年作为陈列馆对外开放。1990年,对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进行维修复原,并原样陈列,对外开放。2004年进行大落架维修复原。
       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近千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6件。各旧址内均按原样复原陈列。总前委旧址内,展现出当年摆设的会议场景,陈列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高级将领指挥作战、休息、生活用过的一些实物。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内,陈列有饶漱石、曾山、魏文伯、舒同等领导人生活起居用品。参谋处旧址作为展览馆,陈列着有关渡江战役经过的珍贵图片和实物,展示渡江战役的全过程。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的“渡江颂”书画展厅内,陈列有乔石、徐向前、聂荣臻、粟裕、舒同、赖少其等党政军领导和书画界知名人士作品近400帧。纪念馆的基本陈列有:旧址的复原陈列、渡江战役史陈列、专题陈列(展出党政军领导的题词)。
       总前委在瑶岗的一个月,是临近渡江作战的情况最为复杂、工作最为繁忙的一个月。面对着国民党玩弄“谈和”手腕、假和平、真扩军的形势,总前委正确判明情况,积极向中央反映敌情,水情、民情的变化情况,供军委决策;又积极练兵备战。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瑶岗村研定、呈报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所此制订了许多具体细则。根据分工,总前委负责渡江作战的思想、政策、战术、粮草、船只、民工方面的准备,华东局负责后勤和干部配备。总前委会同华东局确定了接管江南新区、城市的政策、策略,安排接管城市的组织人事。
       在总前委的正确指挥下,我百万雄师于4月21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一举粉碎了国民党苦心设防的长江防线,赢得了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从而奠定了祖国统一的基础。总前委曾经驻扎过的瑶岗村,也因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随着瑶岗地址的确认,多年来此参观、祭扫、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成为合肥地区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渡江战役期间总前委旧址”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由国务院更名公布“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玉祥旧居
  冯玉祥旧居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距巢湖市北约10公里。原有房屋5进22间,由议事厅、侍卫室、书房、卧室、伙房等组成,伙房在抗战时被日军烧毁,仅剩4进19间,约有建筑面积43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小瓦屋面的平房。其旧居客厅现辟为“冯玉祥旧居纪念馆”,门首悬有赵朴初书写的“冯玉祥故居”匾额。室内陈列有毛泽东、朱德题写的挽幛,周恩来为冯玉祥六十寿辰书写的《祝词》(复制品)以及照片和名人字画。冯将军曾于1936年、1937年两次回乡,将祖居的老房子作了翻修和扩建。1988年、1994年和2005年,当地政府先后三次对故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后的故居占地4690平方米,由前院、后院、花园等部分组成。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入125万元,对旧居文物本体进行了维修,目前,正在筹划旧居环境整治和陈列布展设计工作。
  冯玉祥旧居于1989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命名为第四届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铭传旧居(刘老圩)
  刘老圩(刘铭传旧居)位于肥西县大潜山西北麓约2公里处,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是刘铭传在北方剿捻后兴建的淮军将领庄园之一。
  刘铭传旧居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略短的矩形状,金河环绕而过,三面环山,占地百余亩。圩内南部为生活居住区,北部水堰中有大小两座小岛,圩四周有条宽约10—15米的护圩壕沟。外濠内东南东北各有一座大吊桥,两吊桥处均有两层门楼各7间;进门楼后是内濠,又有三座吊桥、三座门楼。濠内侧砌有石围墙,围墙转角处筑有碉楼,有房屋建筑约300间。
  建筑正大厅为三进,每进13间,头进与二进天井院内是回廊包厢,第三进为两层堂楼;正厅面对连接外濠的月牙塘,月牙塘为两角尖内弦为长方形的荷花池,池中有长方形花圃,四周雕刻石栏杆,两边有石桥相连。正厅西南角是西洋楼,三间两层,为藏书楼。正厅北面为钢叉楼,五间两层,此楼有“压邪镇圩”之意。钢叉楼后建有“盘亭”,亭内原存放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虢季子白盘。建筑均为排山排柱,雕梁画栋。1950年部队进驻刘老圩后,对圩内大部分建筑进行了改建或新建,原有建筑仅存三幢(17间),改造后旧房三幢(12间),自然环境依旧。
  刘铭传,字省三,清道光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1836年9月7日)生。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募准军,刘铭传率练勇至上海,号“铭字营”,与太平军作战,屡战升为副将。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急召刘铭传进京,遂赴台抗法。在刘铭传领导下,历经10个月,取得了抗法保台战斗的胜利。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台湾巡抚。他在台湾推行“办防、清赋、抚番”几项“急务”,实现全台政令的统一。刘铭传在台期间,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台湾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台湾近代之父”。
  刘老圩是刘铭传现存的唯一旧居,规模庞大,建筑整体以清末官宦乡间庄园风格为主,集防御、生活、休闲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庄园建筑风格,在江淮地区极具代表性。刘铭传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病从台湾离任后,返回故乡休养就住在这里。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山智人遗址
  银山智人遗址位于巢湖市银屏镇岱山乡银山村的银山山坡上,北距巢湖市约6千米,东北距和县猿人遗址约50千米。
  1981年首次在银山发现动物化石,1982年、198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和23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古人类牙齿化石一颗。银山是一处孤山丘,由砂页岩和灰岩组成,化石分布在易溶解的浅灰色的黄龙岩溶洞或裂隙堆积中。堆积由上到下可分5层1)灰色堆积,含有中国鬣狗和肿骨鹿等化石;(2)棕红色角砾岩,有人类枕骨、豹、貘、猪和鹿等化石;(3)黄色堆积,有桑氏短吻鬣狗、剑齿虎、三趾马、真马和犀牛等化石;(4)棕红色堆积,有三趾马化石;(5)浅黄色堆积,有桑氏短吻鬣狗、三趾马、真马、四稷嵌齿象、剑齿象和貘等化石。
  银山人类枕骨化石和众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出土,是继和县陶店龙潭洞之后,在华东地区找到的第二个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地点,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更新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变迁和古人类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李氏家族旧宅
  李氏家族旧宅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东段。旧宅是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李鸿章(1823~1901年),字子黼,号少荃,安徽合肥人。24岁中进士,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李氏家族旧宅平面呈长方形,面南临街,自南而北依次五进,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轴线长80余米,宽26米,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过厅,两进均为七开间。第三进是中厅,其建筑体量和结构等级均体现其为该组建筑的主体,内部结构采用明三暗五式,用前隔扇后屏门及摘支窗等围护,以扩大与灵活其使用空间。中厅后是一道充分体现内外有别的隔墙,内即是走马楼,是由第四、五两进构成的一幢四合院式的二层楼,系女眷主要的休息活动场所。
  李氏家族旧宅是目前仅存的与晚清重臣李鸿章有关的大型建筑群,典型的江淮地区民居建筑,是江淮之间民居的代表作。

二,合肥市市区省保单位介绍:

李鸿章享堂

  修复后的享堂面向西南,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包括享堂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墓葬区依据清代墓葬制度及当地人的回忆复原了神道、石刻及墓葬。东侧的享堂区仿照民居“前堂后寝”的布局,以前堂和寝堂为主体构成两个院落。大门外的照壁前竖立有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赏赐的御制碑、谕赐祭文碑三座。鉴于李鸿章享堂特有的历史艺术价值,而且在全国也是保存极少的墓上祭祀性建筑,合肥市人民政府1985年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一位重要的军政大臣,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1901年11月病死于北京贤良寺,随后,在其故里合肥大兴集夏小郢修建了墓园及享堂。1903年归葬合肥。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建于1905年,由时任甘肃督办的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的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门厅、寝殿及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院中为二层藏书楼,祠堂梁枋上沥粉贴金,采用苏式彩绘、和玺彩绘结合的装饰形式,寝殿内东山墙留有光绪皇帝赐给族人孔繁琴的打虎功德碑一通,大孔祠堂是晚清时期江淮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公共祠社建筑,2004年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省图书馆老阅览楼

  安徽省图书馆创建于1913年2月,前世是安徽省国立图书馆,1962年迁至风景秀丽的包河河畔,曾经是解放后安徽省“十大”建筑之一,1981年建成七层书库大楼,后期又进行了多次扩建修缮,老阅览楼采用仿古歇山屋顶的造型,气势恢弘,风格古朴,造型流畅,现成为了省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包公祠

  包公祠是纪念北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拯的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公园景区的主题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现有祠堂是清光绪年间所建,庄严古朴,由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包公祠四面环水,坐北朝南,东侧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大楼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位于合肥市芜湖路239号,建筑面积1460平米,共三层。屋面采用仿古单檐庑殿顶形式,檐下用彩绘装饰,气势恢弘,结构流畅,曾为建国初期合肥市四大仿古建筑之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安徽省唯一的省级自然博物馆。



合肥工业大学主教学楼

  合肥工业大学主教学楼建于1958年,基本依照莫斯科工业大学教学楼的样式进行设计建设,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建筑,坐南朝北,共七层,东西两侧有四层附属建筑用天桥连接相通至主楼,建筑平面强调中心对称,立面造型渐次升高,内部空间宽大,是解放初期合肥市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主教学楼

  安徽大学教学主楼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是安徽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教学主楼建成于1958年,苏式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大楼建成以来其功能是教学、科研及办公。根据龙河校区教学用房调整方案,此楼宇更名为理工楼,除12个阶梯教室和重点实验室外,调整为理科院系科研、办公和研究生教育用房。大楼中部七层,两翼四层,砖混结构,保存完好。大楼北面正中一楼门楣上方悬挂毛泽东手书“安徽大学”牌匾。该建筑平面规矩,构图强调中心对称,立面造型渐次升高的形体,内部高空间等特点,保留了苏式建筑的浓重印记。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图书馆


安徽大学老图书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内,建成于1958年,总面积10300平方米。大楼框架结构,南楼、北楼为三层,西楼为四层,中间书库为六层,保存完好。原主要为学校藏书和师生查阅资料场所,随着逸夫图书馆的文典阁投入使用,目前主要作为文科院系的资料室,学校档案馆、汉语研究中心,徽学研究中心等科研场所。



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学生宿舍


安徽大学老学生宿舍楼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肥西路3号,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内。201—204楼建成于1958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990平方米,共有单间房392间,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1996年学校在不改变其外观的情况下投入50万元经费对其进行了维修,现整体建筑保持完好。
207—208楼建成于 1958年,砖混结构,建筑面积5980平方米,共有单间房196间,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2007年学校投入250万元经费对其进行维修和改造,外部保持原貌,内部墙面进行了彻底翻新。


安徽农业大学主教学楼

  安徽农业大学位于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主教学楼位于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内,坐北朝南,距安农大正南门200米处,正对正南门中轴线。该楼始建于1952年,1953年7月竣工。楼高三层,建筑面积7962.7平米,东西跨距118.6米,南北跨距48.3米,高17.8米。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苏式建筑与古徽派建筑相融合的典范。屋顶为青瓦木屋尖顶结构,室内地面为水磨花石,做工精细。其楼体平面规矩,强调中心对称,立面造型渐次升高的形体,内部空间高大,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该楼从1953年~1965年承担主教学实验楼任务,1966年~1978年为十二军军部大楼;1978年~1990年还归安农大继续承担主教学实验楼任务;1991年以后转变为校党政、教务、研究生院、学生会等部门政教办公楼。





古教弩台

  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东段,又称曹操点将台、菱角台。始建于三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曹操为抵御东吴水军,曾在此驻扎训练500名弓弩手,台因此得名。台高5米,台上面积4200平方米,整座台以土堆成,四周围以条石,成覆斗状。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古教弩台上建有明教寺,从事宗教活动。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后毁于兵乱。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后重建。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





三国新城遗址

  三国新城遗址位于三十岗乡公园路南,东距合淮公路7公里,南临淝水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始建于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南北对峙于淝水,魏将满宠于魏青龙元年在合肥城西,淝水上游西三十里的合肥新城,“屯兵于此”,据《三国志》载,“孙吴曾于公元233、234、253年等多次围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成功。”城址现存十八个大小城墩,南北长300-420米,东西宽200米,外围护城河周长1.6公里。2004年9月,安徽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市园林局将其建为遗址公园,增建了征东门,舟师乌,饮马池等建筑设施,对外开放。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







庐州府城隍庙戏楼

  庐州府城隍庙位于合肥市霍邱路中段,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屡经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年重建。庐州府城隍庙戏楼是城隍庙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开间,两层。2004年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庐州府城隍庙戏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淮大戏院

  江淮大戏院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中段,仿古建筑风格,建于1955年,为合肥解放后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安徽省第一座具有民族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建筑面积3730平米。该建筑外观两层,立面分作五段。中间入口部分使用了叠柱,屋顶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歇山顶的做法,檐下为石材雕砌的八攒斗拱。中间部分两侧的墙面略微退后,使得立面富于光影变化。入口处的挑檐采用简化处理得须弥座线脚,栏额雕有传统的如意图案。绿色和金黄色琉璃瓦装饰屋顶,素水泥抹面,浅蓝色反光玻璃镶嵌其间。现为万盛演艺广场使用。


三,合肥市市保单位介绍:

陆老孤堆遗址

  遗址位于张店村陆老村民组东侧500米,东侧紧贴全王河上游河道,在遗址东侧形成断崖,距河床15米高。遗址呈龟背形,高出地表4.5米。一条2米宽水沟,由北经西至南绕遗址,汇入河道。遗址周长398.8米,文化层堆积丰富,地表可见大量陶片,采集到豆、罐、鬲等器物的残片,纹饰有绳纹、弦纹、网格纹等。现为园林局租用张店村土地做苗圃,用于培育植物,遗址上种植广玉兰。一条8米宽的路南北向横穿遗址中部,路东侧有近2米宽排水沟。

唐氏住宅

  唐氏住宅为唐大楼村唐氏四兄弟建造于民国十八年,建筑朝西南方向,三进两院,每进七间,第一进的西侧原有附属炮楼及房屋,解放后遭损毁,现已不存,整体建筑物灵巧端庄,且具西式风格,为民国时期合肥地区乡土民居的代表。

枣树棵城墩遗址

  枣树棵城墩遗址位于蜀山区城西桥村枣树棵村民组南800米,隔河与安定寺遗址相望。成不规则圆形,高约1.5米,面积22000平方米,中心隆起,南临苦驴河,北边800米是枣树棵村民组,西距城西桥村委会1公里。北边800米有乡村道路,西边1公里是047号县道,交通比较方便。上部是树林,周边是水稻田。采集标本主要是陶器残片,从采集标本特征和比对看,时代是商周时期。




城西桥

  蜀山区城西桥位于蜀山区城西桥村南700米苦驴河上,因位于合肥城之西故名城西桥。是当地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始建于三国,桥体建于清代,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地方绅士孙树林领首重修。1954年发大水冲毁石栏杆。80年代重新整修桥面。桥身为三孔拱形桥,长18米,宽7.1米。石板厚60厘米,现有部分为水泥掩盖。原石栏杆上有石狮子、龙等雕刻,文革期间被毁。原桥的四角各有一口井,现仅存东北角的。







吴氏炮楼

  吴氏炮楼始建于1931年,由爱国将领卫立煌和他的姐夫吴鑫尊合建,炮楼上下三层,通体采用青砖实砌,沿墙四周及屋顶设有多处射击孔,门、瞭望窗包铁皮,楼内木结构楼板,并设楼梯至屋顶。吴氏炮楼是合肥地区仅存的保存完整的炮楼建筑,2004年12月公布为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



卫立煌故居

  卫立煌,著名的爱国将领,安徽合肥人,卫立煌故居距合肥城东郊十余里,坐北朝南,东西三路,南北三进,分布有厅堂、厢房、厨房等20余间,以及内院、水井等生活设施,建筑形制为具有合肥地方传统特色的木构架民居建筑,东北角原有一座三层青砖外墙炮楼,60年代因火灾烧毁。



宋世科住宅

  宋世科是著名爱国将领卫立煌的表亲,宋世科住宅始建于1931年,为宋世科60岁左右在合肥县开办提花厂、烟厂、合作社等企业的厂房以及办公、生活等设施用房,房屋的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其中转心洋房廊柱采用罗马式,并用水泥砂浆粉刷,极具时代特点。建筑群内现存有庭、堂、楼、院十余处,气势恢弘,为合肥市留存不多的民国时期建筑群。



包公墓

  包公墓位于合肥市包公园景区南畔,是北宋名臣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迁安重建的墓园。包公原归葬在合肥东郊大兴集,1973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88年迁葬于此。包孝肃公墓园由西向东排列,主要建筑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门、望柱、石像生、享堂等,包公墓室中存放有包公的遗骨,北侧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主要建筑上还有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启功等题写的楹联。









斛兵塘

  斛兵塘,又名站塘,俗称量兵塘,位于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内东南角。相传三国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屯兵合肥,安营扎寨时,人马浩荡,无法计数,为清点人马便挖出了这口旱塘,做为计量将士的场所,斛兵塘也因此得名。







安徽医科大学毛主席塑像

  安徽医科大学位于合肥市蜀山区梅山路中段,毛主席塑像矗立在校园的文化广场中央,坐南朝北。塑像身躯挺拔,目光凝视远方,手臂高高举起。高12.26米(塑像高7.1米,底座高5.16米),重45吨,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座大型室外毛主席全身塑像。1967年12月26日毛主席这诞辰日落成,系用钢筋支撑,水泥浇灌而成,后来经过多次清洗、整修。
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26年5月的上海东南医院,1949年底迁至安徽省。1996年6月,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塘岗遗址

  位于蜀山区南岗镇鸡鸣村牌坊自然村北,南淝河南岸的岗地上。属于南淝河上游前段。岗地相对独立,与四周起伏岗地不相连,平面近似椭圆形,漫坡状,东西长264、南北宽136米,相对高度约3——5米,顶部中心向东呈缓降态斜面延伸至河道旁,总面积约35900平方米。遗址主体分布于岗地顶部,西部外围是落差明显的两级台阶,东部缓坡渐至底。2006年为配合合淮阜高速公路建设,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现上为合淮阜绿化带,种植梧桐树,部分种植油菜。2009年春在遗址中部挖一条南北向宽、深1米的水渠。台地,高出周边地表5米。



河墩头遗址

  位于蜀山区南岗镇鸡鸣村陆塘岗自然村东北400米,南淝河与一小河交叉口西侧,属于南淝河上游前段。遗址东北两侧紧临董铺水库库尾(稍),西南400米为陆塘岗自然村所居的岗地,西3000米为鸡鸣山,东北3000米南淝河北岸为三国时期合肥新城,东1000米为合淮阜高速公路。东约500米处有塘岗遗址。南侧800米为陆塘村民组。遗址为圆形台地,东高西低,面积较小,约1500平方米,高约3米。遗址上散布大量陶片与螺蛳壳,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可辨器型有鬲、盆。


倪映典烈士纪念塔

  倪映典烈士纪念塔位于合肥市长江中路与环城东路交口的小花园内。塔高4米,基座高1米,四周有围栏,占地20平米。倪映典(1885年-1910年2月13日),字炳章,合肥北乡吴店(今属长丰县)人。辛亥革命烈士 ,广州起义(第二次广州起义)新军总司令。1906年在南京加入同盟会。1910年同盟会计划发起广州新军起义,倪映典任副总指挥。起义失败被杀。1912年被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被孙中山誉为“广州起义的主干人物”。家乡合肥为纪念他,曾设映典小学。1936年在映典小学建成“陆军上将倪烈士映典纪念塔”,后毁损。199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重建“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倪映典烈士纪念塔”。



东汉古墓

  位于庐阳区环城北路与六安路交叉口东南角,早期被盗,后经市文物处发掘,出土铁灯一件,铜镜两面,五珠钱数枚及镶金漆器残片等。墓室坐东朝西,分墓道、前室、后室及南侧耳室。1984年经市文物处主持修复并移交给环城公园指挥部(环城公园管理处),辟为游览场地,后因安全问题将墓口掩盖。1985年合肥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家祠堂

  高家祠堂位于长江中路南侧省委宿舍大院内,1985年由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据调查,该词堂始建于明代,原有规模很大,后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焚毁,之后再建时仅有两进及厢房数间,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现只存房屋一进四间(西侧一间系小院加顶改成)。经过2009年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对其修复以后,该建筑恢复到了原来的面貌,单檐歇山式,面南,三开间,西侧有一小院。该建筑造型优美,有江南建筑风格,大门成八字照壁式,其大小额枋上均有木雕缠枝花草、人物故事等,后檐下梁撑为木刻透雕龙凤纹饰,雕刻技艺精湛,做工细致。南北屋面结构不同,正脊两鸱吻为瓷器碎片镶嵌而成,垂脊下端飞挑,似展开的鸟翼,西侧院墙上也有花纹,在我市各古建筑中难得一见。





李鸿章家族当铺

  李鸿章家族当铺位于庐阳区红星路177号,面向朝东,主体建筑一共三进,东侧有一个小四合院。墙体用小青砖砌筑。屋面均为人字顶,一进为小瓦铺设屋面,二三进为现代机瓦铺设。南侧为商务厅宿舍(2号楼),当年在建设此幢楼时,将主体建筑中轴线以南部分拆除,现仅剩北侧两间,外墙斑驳陈旧,第三进南侧木构梁架暴露在外。现有5、6户居民居住,后期搭建了一些附属建筑。



大古堆遗址

  位于庐阳区杏花街道邵大郢村韩湾村民组南50米,为板桥河西岸的台地,遗址西侧约500米为淮南铁路,东侧为蔡田铺污水处理厂,南侧为一小河,四周地势低平。遗址由两个相连的圆形土墩组成,高约2—4米,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1985年公布为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现为菜地,南墩略高,散布陶片较多。遗址表土中发现大量陶片、红烧土块及螺蛳壳。陶片有夹砂灰陶、红陶、泥质灰陶、印纹硬陶,纹饰有弦纹、绳纹、指甲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可变器型有鬲、大口尊、豆、罐等。现种植油菜、小麦、蚕豆。



桃花店古墓群

  桃花店古墓群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杏花街道。墓葬主要分布在淮北路两侧的桃花店、大房郢、姜郢、十里头、彭岗、许岗等自然村周围。以汉代墓葬为主,早期可见高大封土的墓葬有40余。1985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和2006年,配合基本建设,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对东山墓区和彭岗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战国到东汉时期墓葬120余座,各类文物近2000件。随着北二环和周边住宅小区的建设,墓葬群分布范围大范围缩小,目前在姜郢和许岗自然村周围仍然保留有一些墓葬。



欢堆湾遗址

  欢堆湾遗址位于谢岗村新庄村民组南部,紧临董铺水库,南侧2000米为中科院合肥分院,与遗址隔水相望。遗址高出周边地表4~5米,呈馒头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表面现种植棉花及生长一些杂树。在地表发现了大量陶片及红烧土块,陶片以灰陶为主,有少量红陶。有鬲足、器物口沿、腹部及底部残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可辨器型有鬲、罐、壶等。



大雁墩遗址

  大雁墩遗址位于吴郢村郑郢村民组南侧1000米,东侧1500米为合九铁路,南淝河由西北紧挨遗址流向东南。北距四里河1500米。西北侧500米为乌龟岗,曾出土过春秋时期的“乔夫人”铜鼎。遗址生长野生树木。合肥市城投公司将此遗址周边约8000亩征收,拟建森林公园。遗址四周地势低平。呈圆台形,高约5米,面积5700平方米。地表散布陶片和红烧土块。陶器为夹砂红陶、灰陶、印纹硬陶,纹饰有方格纹、绳纹、篮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型有鬲、盆、罐等。遗址东南20米有一小墩,称为小雁墩,但未见遗物,遗址上现为树林,保存较好。



大墩头遗址

  大墩头遗址位于瑶海工业园刘大郢社居委河东水库南侧,紧临水库,遗址呈台地形,高于地表约2.5米。在遗址东侧的一个剖面上可见文化层堆积,文化层中夹杂大量的螺蛳壳,采集到红、灰色陶片,饰有绳纹。当年修建河东水库时取土筑坝对遗址造成部分的破坏,多余的土夹杂着小石块堆积在遗址上,厚度达到1-2米。



刘大墩遗址

  位于瑶海区张洼集刘大郢村东200米,史河西岸,遗址四周低平,西、南、东1000米为岗地。遗址为圆台形,高约5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因耕作形成三级台阶。其上现为坟地,陶片、红烧土大量散布,文化层堆积较厚。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可辨器型有鬲、盆、豆。大面积生长野生杂树,有现代坟墓、小面积开荒种植山芋等作物。



王亚樵家族墓

  王亚樵墓西侧1000米为王圩村。王1997年由广西梧州迁遗骸至上海火化,后葬于原籍肥东县(现合肥市)王圩村公墓。另有其家族六人附葬于此。家族墓均朝向正东,王亚樵墓为自南向北数第三座墓。七座墓总计占地28平方米,其中王亚樵墓占地约为4平方米。生平:王亚樵(1887-1936),抗日英雄,民族志士,生于安徽合肥,其秉性倔强,嫉恶如仇,后与友人组织“正气学社”,1912年参加社会党,任社会党安徽支部长,1916年宣传讨袁护法。1918年作为南方代表赴上海参加南北议和。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多方联络反蒋势力,先后策划刺蒋、刺宋、刺汪暗杀,闻名于世。1932年任淞沪抗日义勇军司令,积极配合19路军抗日,派人炸死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次年赴福州参加成立福建人民政府。1936年10月在广西梧州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庐州府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位于合肥市霍邱路中段,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屡经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年重建。大庙前旗杆矗立,山门口石狮相对,山门三间,左右耳房各五间;戏楼五间,两旁耳房各四间;大殿三间,两侧耳房各五间;娘娘殿三间,两边耳房各三间。大殿和戏楼之间,东西厢房各十二间。1982年,由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对山门、戏楼、大殿进行了全面维修。1985年7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庐州府城隍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9 12: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嘛城隍庙才市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9 12: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大宿舍竟然也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9 19:21 , Processed in 0.04274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