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ookie80 于 2016-1-4 08:45 编辑
有历史的城市才有韵味,有传统的文化方能触及灵魂。二零一六新年的清晨阳光明媚,户部山的古民居景点免费开放,有幸重拾徐州的传统之美。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部,是云龙山北缘的余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是徐州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为了躲避水患,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白墙灰瓦那是江南style,青砖青瓦才是徐州范儿,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我曾见过一张有关户部山的民国徐州老照片,那是一幅惊人美丽的黑白影像,只见古民居如云而卧,层层叠叠,从户部山脚下一直起到戏马台,台上的小亭子为制高点,形成绝美的天际线效果,也证实了官面上的描述言之非虚。
故园虽美,却禁不起岁月蹉跎,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现代的户部山早已不是城市的制高点,周遭的高楼大厦团团包围。大部分的老宅子也逐渐凋零,幸存的为数不多。现实中我对于户部山古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西坡的石板路和路边的崔家大院。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进入其中一个小院简单拍摄,高墙深檐下,石榴树荫洒落点点阳光,青砖鱼池水波摇曳,让人心生惊艳,感叹无限静好,可惜后续的岁月里或是收费,或是闭门,总不知里面在忙些什么,便没再有机会去过。
其实户部山的民居并非只有崔家大院。若不是免费开放的宣传,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知道户部山的东南角居然还有一大片更加完好的古宅。这便是此次修复重建后开放的余家、翟家、刘家、郑家大院和权谨牌坊五个互相连通的单元。
来到户部山,由最南侧的余家大院开始参观,它由东西并列的4个院落组成,房屋120间、占地1800平方米。以中院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延伸。东西各安排了一个私家花园。中院的旧址就是明代的户部分司,在余府中占居显要位置。沿南北轴线形成三进院落,前面的大客厅为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后房为主人居住之处。西院的三进院落巧妙地利用了现有地形,特别是后院的主房和两侧的厢房因地势起伏,空间小者为一层。大者辟为上下两层。 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 40余间。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登上亭子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赏心悦目。郑家大院是一处富商宅院,具有典型的南方民居特点,第一进的院子主要开放的是琴房,分左、中、右三间,第二进院子主要是客厅和厅房。院内有一棵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遮住了整个院子。郑家大院北的权谨牌坊,是徐州解放后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宣扬忠孝名人的纪念性建筑物。再往北就是刘家大院,建筑坐南向北,共有东中西并排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堂号“天禄阁”。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后人的居住地。
古宅院深,入口极小,进入其中,方觉巨大。亭台楼榭之间,灯笼高悬;翠竹梅香点缀,婉转曲隽;虽有一定的修复痕迹,但总体上保持了原貌,属于“修旧如新”的理念。前来参观的人群也颇为汹涌,挤挤搡搡的转了一圈下来,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组织者还安排了诸多民俗表演,看着一些快要消失的民间技艺在古宅里如同时光胶囊般重演,恍如隔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3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