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5 18: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20年代由日本人小川平吉绘制的老济南城区图,图中体现了老济南的“双核”发展.
济南市规划局就《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举行了专家和公众咨询论证会,而这也牵动了不少老济南市民的心。在很多老济南的印象中,曾经的泉城济南,有着许多独特的记忆,然而随着这些年来城市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记忆已经逐渐的消失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中。如果梳理老济南城区规划,或许我们会发现,从最初的单核发展到后来的双核并进,时代曾经给老济南的城区,留下了太多的印记。
>从双子城到母子城的巨变
按照最新编制的《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最初成果,济南新划定的历史城区四至范围为北沿胶济铁路,东至历山路,西至纬十二路,南至经十路,面积共计16.03平方公里。其中,在16.03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范围内,古城区和商埠区将作为核心区进行重点保护。
与传统的老城区相比,这份规划把济南的老城区向南扩到经十路,同时把济南老城区和商埠区划入了整个保护规则中来。而这也是济南老城区的又一次新的变迁。
如果从历史长河中梳理打捞老济南的城市变迁,我们或许会惊讶的发现,济南的老城区经历过多次的变化,从最初的历下古城、秦汉历城县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子城、唐宋时期的齐州州城母子城,再到明清时期的济南府城,济南的老城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变化迁徙。而每一次的变化和迁徙,都让济南的老城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据史料记载,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置36郡,而现在的济南市区实际上隶属于济北郡,称“历下邑”,而在两汉时期,济北郡改为济南郡,其郡县治所设于东平陵(即今章丘市平陵城),一直到了西晋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济南郡才由东平陵迁至历城,历城开始成为济南州治所在。“在这一时期的济南,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政治、军事中心,古城城市空间主要由官署、寺庙及居住区组成。”金文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讲师,向我们讲述济南老城区的演变。
在金文妍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济南,是济南古城的一次发展,“当时古济南在历水以东,修筑东城,与秦汉历城县城隔河相望。为顺应历水走向,并受东南山水冲沟的限制,东城为一长方形,与旧城形成双子城的格局。”双子城的出现,也逐渐的显露出了老济南的雏形。
及至唐宋年间,济南城区出现了一次改造:“唐元和十五年改筑的齐州城,城内保留了秦汉历城县城,称为‘子城’,城市形态也由原来的‘双子城’演变成‘母子城’。”而在金文妍看来,母子城的出现,实际上加强了当时济南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深刻影响了城区布局:“因为当时济南不但是一座城,同时还相当于一个省会城市,因此有两套政府机构,其城市的布局发展也因此会不断的扩张。”
>老城布局媲美长安洛阳
说起城市建设规划,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门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问,但是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城市建筑布局和选址的重要性,在《管子·乘马》中,管子曾就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有过精妙的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而在中国古建筑布局中,风水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个主要原因。
那么作为古城区的济南,在风水和城市选址上,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对此金文妍曾经把济南明代的地理图,和唐时的长安、洛阳进行过对比:“唐朝时期的洛阳,北有洛水,南有伊阙,伊阙其实就是现在的龙门,有香山和龙门山依托。”而唐朝时的长安,北有禁苑和龙首原(靠近渭河),南依终南山子午谷。
“相对于这两个城市的选址,其实我们会发现,老济南城的择址也跟二者是非常相似的,济南的南部有千佛山和南部山区的群山,北部则有鹊、华二山和大清河(后被黄河所取代),也形成了一个北水南山的形式。”金文妍表示,这种择址建城的方式实际上是有着其科学的一面:“首先,一座城市如果想发展,肯定离不开水,尤其是农业社会,不管是生活需要还是农业灌溉,因此古人在选择建城的时候,都会尽量的靠近水源。其次是山,由于要抵抗异族的侵略,因此城市大多是依山而建,所以说依山傍水是古人择城而建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济南老城区的选择,是非常科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