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7-13 14: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捕厅三期快建好才补办规划手续 专家质疑"蒙混过关"
从空中俯瞰,建成的南捕厅工程已经颇具规模。 宋 峤 摄
龙虎网讯 备受关注的南捕厅三期工程昨日在南京市规划局网站上进行批前公示,但让公众感到惊讶的是,这一工程已经基本建成。这一“先上车后补票”的行为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质疑。
规划详情
南捕厅三期工程昨日公示
这次的批前规划显示,这一南捕厅项目三期工程由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承建。记者了解到,南捕厅的一期工程,为已完成的甘熙故居的修缮,二期工程为已建成开放的熙南里街区。正公示三期工程分为南、北两个地块,两个地块中间隔着甘熙故居和已建成开放的熙南里街区。
其中,北区地块用地范围东至中山南路、西至绒庄街、南至南捕厅巷、北至规划路,占地面积约8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011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55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560平方米。
南区地块用地范围东至中山南路,西至大板巷,南至升州路,北至二期工程(熙南里),占地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3787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2021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17656平方米。
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根据之前的设计,南捕厅项目三期的南区的主要功能定位为精品购物、餐饮、企业会所和精品酒店。该区设有地下车库,提供235个停车位。北区则建造“一大数小”的5个内向庭院组织套内院落,北区地下车库可提供61个停车位。
规划部门称是在补办手续
记者日前在南捕厅三期片区内看到,这一片区的建筑已经建设完毕。“公示不公示我就不知道了,反正这里已经盖了2年多,2009年就在施工了。”现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进行的是内部装修工作,预计年内就能对外开放了。
这一项目为何要等到建成了才拿出来规划公示?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市规划部门。“那些都是前面的事情了,现在这是在补办手续。”南京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项目的确已经大部分建成,已成既成事实,但从规划的程序上来看,它还没有拿到规划建设许可证,所以现在要补办一系列的手续,规划批前公示只是其中一步。
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南京市规划局曾在2008年对南捕厅街区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规划(4号剩余地块)进行批前公示,项目范围与这次的范围大致相仿,但随后南捕厅区域改造计划受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这一片区的规划也进行了多番修改,一直未见规划公示,但这一片区却被拆平并建起了幢幢仿古建筑。
专家质疑
没有规划手续就是违建
记者了解到,就南捕厅三期的建设,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博士姚远此前就曾询问南京市规划局,这一项目是否经过了规划审批。
姚远指出,南捕厅三期工程的部分地块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的建设控制地带,为此他质疑道:“根据《文物保护法》,该项目的工程设计方案是否依法定程序向国家文物局、建设部报批?如该项目未获得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的相应行政许可,根据《城乡规划法》,是否属于违法建筑?”
对于这一质疑,南京市规划局未正面答复,只是强调组织专家对这一项目的设计要点进行了论证。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按照项目上马正常的程序,建设方应先向规划部门申领规划建设许可证,然后向城建部门申请到施工许可证,方可正式开工。但这一项目却无证连闯数关,如今“生米煮成熟饭”,再来进行公示,显出了本末倒置的荒唐。
仓促上马带来诸多隐患
“这简直是在胡闹啊。”说起南捕厅三期工程先建成再公示的做法,文史学者、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很气愤,他表示,南捕厅改造计划一直备受争议,其中南捕厅项目三期工程的北区,靠着国家级文保单位甘熙故居,应该是在国家级文保的保护控制范围之内,按照规定,这一片区的动土要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薛冰透露,在项目的具体方案上,专家和设计者以及建设方有过激烈的争论。“本来南捕厅片区的道路都要进行改造,改成现代化的地砖,我们坚持希望保留原有的街巷格局。”他介绍道,北区原来临街都要搞2层建筑,层高比甘熙故居还要高,后来在专家的反对声中,建设方进行了妥协,将临街的改为一层,后面的则做成两层。
在他看来,这样违反程序的仓促上马带来了很多遗憾和隐患,他透露,在熙南里片区的开发中就留下了诸多问题,由于建筑靠着国家文保单位甘熙故居进行建设,并没有按照要求留下消防通道,这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规划含糊其词难监督
南、北地块项目的主要建筑功能为:小型博物馆、商业、办公、旅馆等。“之前他们说要做私家别墅的,受到了大家的强烈反对,不知现在作何用途?”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样含糊其词的公示,让他很担心。
记者注意到,这次规划公示未说明建筑的空高情况,但从规划图上看,北区的仿古建筑大多檐口高度为7米左右,应该为两层建筑,另有一幢檐口高度达到9米,应为三层建筑。专家希望,作为老城南改造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案例,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全面地公开这一项目的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不能遮遮掩掩企图“蒙混过关”。 本报记者 仇惠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